第(3/3)页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啊。” “《揽工调》呢?” “什么都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众人一边走,一边静静地看着石铁生和留小儿等孩子聊起村里的事,有说有笑。 石岚左顾右看,“这里就是哥哥笔下的清平湾啊。” “这里也是你哥哥文学的根。” 方言说完这句,便询问起留小儿有没有见到贾平洼等人的踪影。 留小儿回答说:“村里今天是来了好几个生人,就在大队那边!我带你们去!” 一路来到大队所在,就见贾平洼、陈忠史他们站在门口,显然已经等候多时。 “岩子,你们可算是来了!” “是啊,我和平洼都想着要不要到村头接你们去。” “……” 看着一个个急不可耐的样子,方言心里清楚,这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探讨“寻根文学”。 毕竟,国内的文坛虽然“百齐放”,但绽放得最艳的已经不再是严肃文学和纯文学。 特别是纯文学,从伤痕文学,再到反思文学,兴起至今,已经开始由盛转衰,步入瓶颈时期。 至于乡土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种种文学流派已经发展成熟,很难出现全新的突破,不像一副勃勃生机的通俗文学一样,能再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各种题材已经写烂,继续创作只能是拾人牙慧。 于是乎,一部分人才会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比如“魔幻现实主义”。 这也是为什么方小将的“寻根文学”一经报道,立刻就让全国无数作家惊爆眼球,追捧不止。 自己犹如华夏文学的指路明灯,再一次地给华夏作家们指出了条通向崭新天地的康庄大道。 而但凡是“大文豪”或者“文学家”,无一例外,要么引领了文学思潮,比如白话文运动,要么就是某个文学类型或文学集团的标志性人物,还有就是一个文学流派的开山鼻祖。 显然,方小将已经摸到了“大文豪”的边角。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