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拯救大兵瑞恩》的篇幅不长,一个下午的时间,聂华灵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保罗安格尔端来两杯热咖啡,问起感想。 “这本,跟市面上的以反思回忆、军营生活、战场烽火为题材的二战军事都不一样,侧重点在集体和个体,在人道主义上……” 聂华灵语气里透着几分欣赏。 “我也有同感。” 保罗安格尔说:“我认为这个作者,值得一个国际协作计划的名额,你觉得呢?” 聂华灵品着咖啡,点了下头。 国际写作计划,是他们夫妻两人搞出来的,在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坊”的基础上,搞了個面向世界作家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邀请全球各地作家前往,每届为期4个月,相互交流,学习讨论。 前几届都是他们夫妻自掏腰包,后来名气越做越大,很多企业、学校以及个人,特别是华人华侨,非常愿意慷慨解囊,捐钱资助。 参加的作家最低要求是至少出过一本书,又因为聂华灵是华夏人,所以特别偏爱华夏作家,每年都会邀请宝岛、香江和内地的作家。 比如,艾清、王朦、萧乾。 当时也邀请过李尧堂和沈雁氷,但因为二老年事已高,只好作罢。 “达令,你怎么了?” 保罗安格尔把头探了过去。 就见聂华灵盯着作者和译者简介,喃喃自语,“这个作者,我好像在哪里见到过?” “不会吧?” “这个作者和译者都来自华夏的燕京。” 保罗安格尔说他们两个从未去过燕京,聂华灵不可能跟这个方言和白若雪见过面。 “不不,我的意思是,我好像在别人的信里见到过这个人的名字,应该是见过!” 说话间,聂华灵立刻翻箱倒柜。 一摞摞的信件,被她分成好几类,一类是国外的,而香江、宝岛和内地,则归为同一类。 循着记忆,找到了艾清和王朦的信。 一封一封地看,惊喜不已,“没错,信上说的这个‘方言’,应该就是这部的作者。” 保罗安格尔诧异不已,何以见得? 聂华灵解释说,艾清、王朦在信里提到的方言,那个华夏文坛青年作家里的佼佼者,跟这个“方言”的作者简介,有好几处都很吻合。 “也就是说,他是年轻人?” “没错,年轻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那真的是太好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