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自从沈雁氷的评论问世之后,关于《大秦之裂变》的舆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不再是一边倒的质疑、批评、否定。 全国广大读者密切地关注着,鲁郭茅,巴老曹,能让一位文坛巨匠主动点评,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是给予这么正面的声援。 但万万没想到,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沈雁氷的评论仿佛冲锋号般,王朦、苏予等《燕京文学》、《十月》主流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纷纷下场支持,声势越来越壮大。 “不可能,怎么可能呢。” 贺新瞪大了眼睛,盯着这些天的《文艺报》,始终不敢相信上面的一切都是真的。 余光里,就见方言提着一篮子的信,跟个没事人似的,优哉游哉地回到办公室。 “岩子,恭喜你啊,想不到茅公亲自点评你的,而且给出这么高的评价。” “他老人家过奖了。” 方言摇头失笑:“《大秦之裂变》哪里能跟《历史》、《资治通鉴》比长短啊。” “他老人家?” 贺新一惊,“岩子,你难道跟茅公认识?” 方言和张仲锷互看一眼,张仲锷回道:“贺老师就不要乱猜了,茅公喜欢提携小辈,像岩子这么优秀的,把改革文学和历史文学相结合,被点评到也是很正常的事。” “说的也是。” 贺新紧绷的脸慢慢松弛了下来。 “对嘛,我就说,没必要对岩子这篇稿子瞎着急,急什么啊,最后也是自己急自己。” 田增翔摸了摸新买的和田玉籽料。 “是啊,这阵子急得我肝火都有点旺了。” 看到贺新沉下脸,方言打了个圆场。 接着把话题转移话到玉石上,边聊,边拆开信封,内容跟之前几乎全是批评大不一样。 零零散散,已经有好几封支持信。 也在这一堆当中,翻找到了来自王安逸、铁甯、蒋紫龙等人的鼓励信,特别是蒋紫龙。 对于方言闹出的大动静,狠狠地点个赞。 毕竟,当时写《乔厂长上任记》的时候,自己顶多被津门报纸和期刊狂轰滥炸,但《大秦之裂变》的规模可就大了,从文艺界,跨跃到了史学界、法学界、理论界,席卷全国。 就连整个报刊界,也全被调动了。 比如《津门日报》,每天整版整版地评论,甚至最多一次拿出了18个版面。 信封里,蒋紫龙还很贴心地附上一堆津门的报纸,其中就有他替自己摇旗呐喊的评论。 “《大秦之裂变》整个是好的,怎么说也是香花,说有缺点,那也是有缺点的香花。”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