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年青谁不夜相思-《南繁纪事》
第(1/3)页
第七章 青年谁不夜相思
第一章 心驰神往尖峰岭
海南岛的确是个非常迷人的地方。
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岛风景秀美、物产丰富,并且人杰地灵,文化深厚。这是马林西在来海南岛之前所没有想到的。此前,他只知道海南岛有椰子、海石花、五指山、万泉河、红色娘子军、环岛小火车,其它就不知所云了。
在海口的时候,马林西就听兄弟省市的育种队员议论过它是如何的美丽,还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海南岛》和《苏东坡与海南》这两本书,这几天有空就书不离手,这才知道尖峰岭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峰,并且大文学家苏东坡与海南岛还有一段懈之缘。
五指山是全岛海拔最高的地方,但除了五指山,就数到尖峰岭了。
尖峰岭位于海南岛的西南方,在东方县境内。东方县与乐东县、昌江县相邻,那一带山脉里有丰富的铁矿。昌江县境内石碌铁矿的铁矿石品位高达百分之五十八,属于优质铁矿,蕴藏量也相当丰富。矿区内除铁矿外,还有铜、钴等名贵金属矿产。远在清朝时,当地人民已用土法开采铁矿石。据说比这更早时,石碌出产的铜矿,就能为海南岛古代制造铜鼓等提供原料。
正因为这个原因,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人把魔爪伸到这里,修筑了环岛铁路,进行大规模资源掠夺,将矿石由石碌运到东方港,再从海上转运回日本。这条铁路后来在战火里被毁坏了,成为独立的两段。一段是三亚至黄流,就是河东育种队驻地附近的这条,它最西端是莺歌海,那里是一个沿海盐场,呈西北东南走势。另一段是昌江至八所。八所就是东方县城,那边有个海港,现在还是通过这座码头将铁矿石运出岛的。这条铁路是腹地通向海岸的,呈东北西南走向,不像黄三铁路是沿着海岸线走的。
《海南岛》书里中说尖峰岭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区,它与吊罗山和霸王岭是海南岛的三大林业基地,鸡毛松很有名。据说有珍稀园林、鸳鸯瀑布、马下营、鹿树、云翥尖峰、雾浴天池、四海画卷和热带雨林。
原始森林的情景,马林西在路过五指山区时见识过了,那些参天大树,上面长满了青苔,树叶密得透不进一丝阳光。木材蓄积量相当高,书上说有743万立方米,其中成熟的用材林占百分之七十三,可见其珍贵林木资源非常丰富。
尖峰岭的山脚下有个尖峰镇,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在地,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在那里开展各种有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了。他们把生长在尖峰岭深山里的各种珍稀濒危树木移植到平地来,用科学方法让离开故土的树木存活并成长起来,终于形成了美丽而珍贵的热带树木之园。使人能够集中而又近距离里欣赏那些藏于深山、难得一见的树木。像名气不凡的“十三太保”,坚硬如铁连钉子也钉不进,虫蛀不入,千年不腐的坡垒。有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桫椤。有号称世界上最重的树——子京。有世界上最轻的树——轻木树,可用作特殊材料如飞机、船舶的构件。还有具有神秘色彩的“见血封喉”。更有世界上最毒的树——毒箭树,它的汁液只要一滴沾上人体的出血点,就能让人窒息而死,所以,古时候深山老林里的猎人把它涂在箭头上用来狩猎。
尖峰岭大山深处的其它副产品,更是数不尽。许多木材同时又是药材,如花梨木,也叫降香黄檀可治痛,它不仅韧重、耐腐,且颜色深沉红润,花纹瑰丽华美,有百年不灭的香味,其心材是上好的药材。粗榧可治癌、败血症。药用植物有木灵芝、巴戟、香根、五指山人参、杜仲、槟榔、益智,等等。沉香是珍贵的药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它“性质辛、微温无毒,有降气、纳肾、调中、平肝之效,为香窜冲动药”。一般用作止痛剂及降痰剂,并可提取芳香油,用作调香原料。
据说还有个叫下马营的历史古迹,当年元朝的官兵曾经在这里驻扎过的呢。
山高路远林深,当然是隐世之处,所以在20多年前国家还在尖峰岭腹地的山沟里挖过深不可测的战备地道。
真是处处充满了神秘莫测啊。是啊,正是因为它的神秘莫测才会吸引人们向往啊。
马林西的念头比较简单,就是想有机会去看看它的风景,能走进去,尽情地领略一番原始森林的况味,这跟坐车跑马观花绝不是一回事。
第二节 缅怀词仙苏东坡
如果说《海南岛》一书让马林西认识了地理上海南岛的话,那么《苏东坡与海南》一书则令他发现了海南岛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说起来马林西也能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父亲是职业剧作家,以文艺工作为职业。但马林西自己在文学与历史方面的知识相对而言还是贫乏的。除了儿时家庭环境的熏陶,知道苏东坡在历史上是个会写词的大文豪以外,至于他与海南岛还有什么联系,就一点不知道了。
通过浏览《苏东坡与海南》这本小书,这让他知道了苏东坡与海南不一样的情结和历史渊源。
苏东坡有诗曰“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他说自己本是海南人,是寄生在四川的。还有诗曰“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他说如果有人重新编写海南地志,即海南民谱,千万不要把自己忘记。其实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可为何在诗里说自己是海南人呢?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岛——儋州。这个地方,在唐宋之际中原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这里还是与大陆隔绝的蛮荒之地。
纵观历史,到海南岛的文人寥寥无几。这对于当时任何一个人来说,想来都是祸事。在苏东坡生活的宋朝,除了满门抄斩杀头的重罪之处,其次就是流放到海南岛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很多人因为负罪受到精神打击,加之路途遥远山水除恶,大都半途而亡。可是,苏东坡的内心非常强大,把离开朝廷官场那种是非之地当作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无官一身轻的大文豪把路途的艰难险阻当作了游山玩水。
到海南岛以后,苏东坡在诗中记述儋州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说明当时的海南岛物资如此匮乏,竟以老鼠蝙蝠充饥。就是这样的海南岛,苏东坡竟然能够有一颗豁达乐观的平常之成就了另一番天地。
当时的苏东坡所住的屋子是儋州百姓为其搭建的一个遮风避雨的小茅屋。因为屋顶是用随处可见的桄榔叶搭建,所以苏东坡取名曰“桄榔庵”,而苏东坡父子,就是在这样一座桄榔庵中度过了大约三年时光。
对于大文人苏东坡来说,有了屋子,笔墨纸砚,怎么书写诗词歌赋呢?苏东坡有办法,自已动手创造啊。他把树枝烧成灰,再混合牛皮胶,放在模型里做成块状,就成墨了。后来,还曾有人打着“海南苏东坡制墨秘诀”的旗号,到杭州去卖“东坡香墨”,发了一笔横财,而这也是海南岛的第一块墨。
宋代的海南岛差不多聚集有苗、黎、汉20多个少数民族,文明没有开化,经济异常落后,苏东坡带领大家一起种田,托人从中原地区带来了各种谷种,把曾在黄州发明的插秧机制造起来供大家使用,它成为海南岛第一台插秧机。
苏东坡看到当地人长期饮用河水经常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当地的第一口水井,后人为了感念苏东坡,将它取名为“东坡井”。往事越千年,直到现在,“东坡井”仍然在陪伴当地人成长。苏东坡亲自当医生,用自懂得的医学知识,到山上采草药为乡民们治病,算是开办了海南的第一家医院。
苏东坡曾为“帝王师”,骨子里有着教育他人的意识。他看到当地的文化很落后,就自发做起了老师。开办最基本的学堂也是需要不少花费的,没有钱,他卖了自己的腰带,又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建了简易的茅草屋作临时教书的地方。他根据《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给学堂取名为“载酒堂”,这也是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堂。在当时,不但是儋州本地百姓,其它地方的许多人也慕名而来听他讲学。“载酒堂”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重修和扩建,成为现在儋州的“东坡书院”。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和第一个进士符确也是苏东坡的学生,他们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苏东坡虽然在海南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却使得儋州变成一个书声朗朗,弦歌四起,被众人仰慕的一个文化中心地。海南的“第一块墨、第一台插秧机、第一口水井、第一家医院、第一座学堂、第一个举人进士”都是因苏东坡而起,这无不彰显了苏东坡和当地人民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苏东坡留下的诗篇中,其中有三百首与海南有关,它记录了海南当时的气候、物产、风俗等,给后人留下了很高的参考研究价值。
现在想来,真也难怪苏东坡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他为海南贡献的同时,更是投入了自己的多少感情啊。
马林西看着尖峰岭在一片乌云中脱颖而出的景致,隔空遥望山那边的儋州,心里就思考着如何能置身其间感受一番。苏东坡当年就是在那里创造了海南岛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
就在胡思乱想之间,刚才日照金山的景致倏地消逝无影。这时的尖峰岭,她像个羞涩的少女,躲进了厚厚的云层。
不一会,天空完全暗淡下来,说黑就黑了。来不及再看其它风景,马林西他们又从昨天傍晚走过的那条公路回到驻地。
第三节 开会收心
第二天,育种队召开全体队员会议。
早饭后,太阳还没有上来,借着椰子树下的阴凉,队员会议就在打谷场东北角进行。
主席台很简单,但不失官场的那种仪式感。中国人官本位理念千百来一直未变,甚至根深蒂固。凡是有官员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官场上那种形无实有的江湖政治的浅规则。
见到眼前的情景,马林西想起生产队开社员会的情景。
高中毕业后,马林西这种普通社员参加得最多最高级别的会议就是生队长主持的全体社员会。全体社员会是全生产队的大事。选择的场地有约定俗成的讲究,一是生产队的打谷场,二是副业队的磨坊。
在场头上开会,平时范三爷替队里饲养的大水牛拉的大石滚,就是生产队服务组最高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全队有四头水牛,数范三爷家的那头牛最壮,体形最为健硕,拉的石滚子也最粗最沉。平凡不用的时候,一般也是停放在队房门口的左首边,那情形有点像古时候显贵人家门口镇宅的石狮。其它的石滚子相对就要小一些,不用的时候随便停放。范三爷虽是个养牛用牛的,可他在全生产队用牛的四个人中是自然的头儿,因为他是队长的老爸。所以呢,只要开生产队全体社会员大会,那只大石滚是队长的专坐,只有队长才有资格坐在上面。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在队长未到场前坐上去跟大家开个玩笑,比如“三绕子”,尽管若干年后他还真的当了村民小组长,跟生产队长一个级别的,但其时他还是年轻人里的小混混,左右看看队长不在,于是壮着胆子坐到滚子上,学着队长的模样架式,晃起二郎腿,两手扠在腰里,故意干咳两声:“大家都不要讲话了,马上开会。”引得一阵轰堂大笑。回头瞥见队长来了,立马屁滚尿流地跑到人群后面矮了下去。
要是在副业上的豆腐坊里开社员会,那怕屋子里挤得水泄不通,迟到的人不得不站在门口或屋檐下面,磨盘的位置肯定是空着的,队长总是约定俗成地坐在那里,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向社员们安排农活。
现在,马林西眼前的两张办公桌一字排开,分别坐着育种队的三大巨头:河东县副县长杨洪儒,县农业局副局长兼县南繁育种大队大队长季学斌,县种子站长兼县南繁育种大队副大队长程厚伯。还有当地的三大巨头:塘丰大队民兵营林副营长,大队妇女主任俞秀芝和第七生产队队长何玉安。
育种队员席地散坐在水泥场上,有的屁股底下垫张报纸,有的干脆盘腿坐在草帽沿上。
程厚伯站长咳了一声,眼睛习惯性地瞄了一眼左腕上的手表,右手从大裤衩口袋里掏出香烟,给台上的人每人发了一根,然后自己点上一枝,悠悠地吸一口,目光扫视了一下会场,又喝了口茶,在嘴里唅了一会,转身朝后吐了,这才说了几句开场白。
接着,表情严肃的季学斌副局长开始讲话:“从今天开始,我们育种队就开始进入正常工作了,希望大家收收心。这次南繁任务比较重,我们是带着全县一百万人民的希望来的,带着县委、县政府的重托来的,同志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圆满完成家乡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我们这次育种的面积,总共二百亩,分布在四个生产队。也就是我们的驻地七队,以及附近的黎场队、塘丰队、龙海队。田块比较分散,这里的育种队比较多,一个生产队都有两家以上育种队租地育种,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是劳动力安排和农机具的配套上,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今年雨季较短,水库蓄水较常年要少,用水可能也会紧张。肥料也很困难。昨天,杨县长已向家里打了电话,县府政将组织一批尿素托运过来。农药也作了安排。包括后期调节花期用的‘九二零’生长激素,县种子站已专人出发组织调运。我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后方的事情,用不着我们操心。我向大家简单通报一下。”
“目前最重要的,我们要把前方的各项工作做好,确保按时播种,及时栽插,花期相遇,多产种子。”
他端起茶缸喝了一口,从摆在红色塑料皮笔记本旁边的烟盒里抽出一枝烟,递给左边的杨县长和右边的程站长,又分别给几位地方干部分别扔去一枝。程站长连忙划亮火柴送到他面前,季局长不急不除地凑过去点烟,吸了一口,在嘴里含了一会才吐出。
季副局长接着说:“为了便于育种队开展工作,便于联系和管理,我们把育种队的人员分为三大块。一是生产联络组,主要负责与地方的联系,农活的安排,劳动力的组织,农机具的调配,确保不误农时。我们要派十六名队员作为联络员,具体与各生产队的劳动小组对口联络。各生产队也将按我们的要求,每个劳动小组配备一名联络员,负责及时联络沟通。二是技术服务组,主要负责育种技术工作,浸种、焐种、下种,观察、记载叶龄,调节花期、喷洒农药等所有技术性工作。三是后勤保障组,具体负责全体队员的后勤服务、生活保障和种子收获后的运输等工作。具体人员的分工,马上请程站长跟大家宣布。我这里需要向大家说明的,这种分工,只是一个大体的分工。总的要求是分工不分家,突击性的事情,所有人都要一齐上。另外,为了加强组织领导,经县委同意,成立育种大队临时党、团支部。”
最后,季副局长端起茶缸一边喝一边用眼光扫视整个会场后,把粘在舌尖的一枚茶叶轻轻吐回茶杯,这才从牙缝里挤出最后几句:“我再交待几项纪律。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与地方上的姑娘谈情说爱。一经发现,立即遣返回家。这是一条高压线。高压线!大家听到没有啊?”
“听到!”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响亮而快活地回答。
季副局长扫视了一下会场,又说:“听到就好。否则,如果我发现你们哪个不长记性,跟人家地方上的姑娘勾勾搭搭的,就不要怪我不给你面子了。”
说到这里,会场上一阵骚动。
“你们不要交头接耳。我是给你们先打打预防针,提醒提醒。去年,这里是有过的,把人家黎族姑娘带回去了,也有被人家扣下来的。是不是这个情况啊?俞主任哪?”季副局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扭身转向主席台一侧的妇女主任。
俞主任笑笑,点点头算是回应。
季副局长接着向大家敲警钟:“没有公事,不准随便到老百姓家里串门。晚上一个人绝对不准外出。要注意安全。这里的毒蛇很多,竹叶青、眼镜蛇都是剧毒的。去年也是有育种队员不小心被毒蛇咬伤,救治不及时死了的。再一个是不准偷吃老百姓的椰子、甘蔗,还有水果什么的。你们不要嘴馋,啊,不要因为吃几根甘蔗,败坏育种队的集体名声……”
会后,马林西分在技术服务组,兼任团支部副书记。
育种队员大都是青年人,又是公社和大队里的农技骨干,因而大部分也是共青团员,组织关系带来的就有近二十个。考虑到远离家乡时间比较长,并且育种期间情况复杂,需要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育种队按照团县委的指示成立了临时团组织。团支部书记是郭猛公社农科站的技术员凌武权,他是团省委表彰过的模范青年,团县委委员,也是公社团委副书记,理所当然是育种队的团支书。
育种队散会后,凌武权就地把十几个团员留了下来。
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凌武权站着跟大家讲了几点要求,“一句话,大家都是共青团员,在家是积极分子,在海南育种,更要做积极分子,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给育种队领导分忧解难,各项事情要抢在前面做。”
他说完,临时团支部的会也就散了。
第四节 向后方报告平安
晚上,队部要求,各人现在可以给家里写信,报个平安,将前方情况向家乡公社和所在大队作个回报。明天早上交队部,后勤组有人去半坡,顺便到邮局集中去寄,邮票各人自己贴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