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不做特斯拉-《日娱风云》


    第(2/3)页

    可能有人会说,林海完全可以将音乐做好之后发到网上。

    的确,1998年的互联网,已经满足了传播音乐作品的条件,但是林海想要的可不只是被人听到,他想要的是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林海不想做音乐圈的特斯拉。

    ……

    “你真是个天才!”宇多田光听完林海的想法,兴奋不已。

    宇多田光的反应让林海很满意,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起码不用费劲去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其实“雪儿音效”并不复杂,只不过是将女声通过软件调整为男声而已。这种做法放到若干年后,稍微专业点的UP主或主播都能轻松做到,网骗们更是将变音玩的炉火纯青,不知坑害了多少无知少年。

    然而放在1998年,这种做法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它提供给音乐人一个全新的思路——

    人声是可以玩出更多花样的。

    如果你还不理解它的意义,换个说法你就懂了。

    以Auto-tune为代表的修声软件,给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就像修图技术对摄影的影响那么大。

    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它拓宽了音乐制作人的编曲思路。

    举个例子,韩国男团BigBang的代表作品《Fantastic-Baby》。这首歌在网上可以找到消除伴奏的版本,感兴趣的可以听听,可能在听过之后,你会觉得很搞笑,会觉得这些人根本不是在正经唱歌。

    如果你这么想,证明你是个外行。

    对内行来说,这首歌的编曲者在人声效果的应用中表现出的奇思妙想堪称惊艳。

    当然,并不是说Auto-tune出现前的音乐人就没有做过类似尝试。不管是电子音、混响、过载、变调还是和声,都有人尝试过,只不过受技术所限,效果不及后来那么丰富罢了。

    当然,凡事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

    Auto-tune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是大大降低了歌手这个职业的准入门槛,以至于到了后来,某些国家的年轻歌手,唱功不过关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反正可以修音,那我与其磨练唱功,不如去秀脸、卖萌、讲段子……

    ……

    某些国家并非特指国内。

    事实上,国内并非没有具备前瞻性的歌手。

    举个例子——刘焕。

    刘焕在2003年发行的专辑中有一首翻唱的童谣——《喂鸡》,这首歌融合了“人声特效”、“RAP”、“流行摇滚”等多种元素,在那个充斥着“轻歌慢摇”、“声嘶力竭”、“你情我怨”的年代,足以称得上创新之举。

    可惜,这种创新被市场无情的否决了。

    更令人悲哀的是,这首歌在未来意外爆红后,却被视作刘焕的“黑历史”,被当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话。

    黑历史?笑话?洗脑神曲?

    呵呵……

    (临时工:老板太暴躁,我偷偷删掉385个字,你们别吭声。)

    ……

    说回音乐。

    换个刚出道的乐坛新人,听了林海的忽悠,恐怕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不过宇多田光到底不是小白,她谨慎的多问了一句:“我们合唱?”

    林海点头道:“是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