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四海八方的学子书生们,寒窗苦读十数载,为的就是今天这一刻了! 只要一朝得志,在殿试中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的考生,便能够实现人生的飞跃,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因此,殿试向来都是气氛严肃要求严格条件严苛的。 以往,都是在二月二春闱科场的皇榜公布以后,那些金榜题名的贡士们即是半只脚迈进了朝廷的门槛了。 为何言说是半只脚?只因按照大靖往年惯例,殿试之前,还需加考一场复试。 复试完毕,又筛掉一半的考生,仅仅剩下最后的十名佼佼者,才有幸取得资格,进入殿试角逐环节。 殿试一般放在宫中明光殿。 正常来说,也是笔试,一般只考策论。 殿试的仪式感十足,流程繁琐复杂。 十名应试考生,必须在黎明破晓前,就穿戴统一的“试服”入宫,再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一系列礼节,然后,待到辰时正,方才颁发策论考题。 策论的考试题目,一般也跟贡院科场上的策一道差不多,是一道题与眼下时局密切相关的时务题。 题长一般为二、三百字,所考之义重点大概可以概括为一两件核心要领。 然而,永和年间,殿试考题的长度越来越长,五、六百字是洒洒水,有时甚至长达千字左右。 永和二十七年,也就是上一场春闱的殿试中,由徐孟璋徐大学士提议,改由阅卷大臣参考贡院科场之试,从近日奏疏热议的时事中,选出三个方面的议题,扩展至三道题为限。 策论答题不限长短,为的就是留给考生才学挥洒自如一方纸上天地。 本为最最考验考生才学功底之处,近几回来,却在礼部一而再而三的三令五申之下,特别强调上一些格式、书写等形式框架。 比如策论本没有明文规定,但久成惯例的“两千字左右”的字数限制,还有固定的格式和文体限制,哪怕是最简单的书写,也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 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喧宾夺主,这样选出来的科考庄园,书法往往比文章更胜一筹。 如此科考体制的弊端,已被众多文人志士诟病已久,却随着当今皇上的年岁渐高,愈演愈烈。 靖帝近两年来,也常常感叹: “为何现在科考选拔而出的人才,是一届不如一届呐?” 看每一届考生都觉得是最差的一届,大概就是路乘风上辈子班主任老师的内心OS了吧! 靖帝这个大靖皇朝的班主任,内心渐渐有所察觉。 今年的春闱,看样子,他亲临考场坐镇,临时要求一并殿试,可能是早有此意!并非一时兴起呐! 临时加试,没有提前准备的考题,无从泄密,考生也没有漫长的等待期可以缓缓温书,靠的全是平日里的深厚积淀和临场应变能力! 还真是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不过此招!正如何旭之所言,确实高哉!妙哉! 只不过,这回打破常规的贡院内殿试,又要如何具体操作呢? 路乘风身为副主考,不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问 道: “皇上,既然打破常规,创新方式,不如就考对对联吧?” “对对联?会否太过儿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