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春燕学得快,记笔记比记者还认真;大妞、二妞虽然话少,手上却不含糊,搅布的力道均匀,晾布时也记得抖开褶皱。赵小玲带着她们的徒弟一起绣花,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针线穿过布料的“沙沙”声,染液翻动的“哗哗”声,混着姑娘们的说笑声,像支鲜活的曲子。 人多了效率果然不一样。三天下来,就染好了五十块藏青布,绣好了三十块浅蓝布的蓝花。苏青禾看着记账本上的数字,心里踏实了不少,给姑娘们算工钱时,特意多添了两毛:“这是给你们的奖金,好好干,月底还有红包。” 春燕拿着钱,脸上笑开了花:“苏师傅,您人真好,比在工厂当临时工强多了。” 大妞、二妞也红着脸说:“我们以后就跟着您干了,保证不偷懒。” 苏青禾看着她们,忽然想起刚到北方时的自己。那时她攥着十块钱,连买块好布都舍不得,如今却能给别人发工钱,这变化像场梦,却比梦更实在。 这天傍晚,陆时衍送来了申请非遗的表格,还带来个好消息:“县供销社说,以后你的布可以摆在最好的柜台,他们抽一成利就行,比别人低两成。” “真的?”苏青禾接过表格,指尖在“传承人”三个字上轻轻摩挲,“这太谢谢你们了。” “该谢的是你自己。”陆时衍看着院里晾满的布料,夕阳给它们镀上了层金边,“你的布好,大家才愿意帮你。对了,布朗先生的助理明天来考察染坊,看看卫生和工序,你准备一下。” 苏青禾赶紧点头,心里却有点慌。她连夜让春燕她们把染坊打扫了一遍,又把染谱和用料清单整理好,连染缸的木盖都擦得锃亮。 第二天,布朗先生的助理准时到了。是个戴金丝眼镜的年轻人,说话客气,却格外仔细,不仅看了染缸和布料,还检查了洗手池和晾布架,连苏青禾记的用料笔记都翻了半天。 “苏师傅的工序很规范,比我在印度看到的染坊还干净。”助理最后笑着说,“布朗先生让我带句话,他很期待这批‘雨过天青’,还说如果质量好,以后每年都订一千块。” 一千块!苏青禾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送走助理,她激动地在院里转了三圈,赵小玲抱着她的胳膊跳:“姐!咱们要发大财了!” 刘桂兰也抹着眼泪笑:“这都是你妈在天上保佑,青禾,你总算熬出头了。” 正热闹着,陆时衍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举着张纸:“批了!非遗申请批下来了!市里说下个月给你发证书!” 染坊里顿时爆发出欢呼声。春燕她们拿出攒的零钱,让大妞去买糖,说要好好庆祝;赵小玲翻出最好的绣线,说要给证书绣个布套;刘桂兰则杀了只老母鸡,说要给大家炖鸡汤。 晚饭时,院里摆了张长条桌,炖鸡汤冒着热气,贴饼子金黄酥脆。陆时衍被拉着坐在苏青禾旁边,春燕她们起哄让他喝酒,他红着脸推辞:“我明天还要上班呢。” 苏青禾给他盛了碗鸡汤:“别听她们的,喝这个暖和。”汤碗碰到一起时,两人的目光撞了个正着,又赶紧错开,碗沿的热气里,仿佛藏着说不出的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