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纵横捭阖[下]-《燕风啸金陵》


    第(2/3)页

    “好啊,那四爷能否告诉老僧,为什么这样急着建功?”

    “父皇将这北方屏障交在我手,可见其寄予的厚望。来此就藩已经三年了,几乎是寸功未立,所有胜仗都是几位将军的功劳,我这个节制他们的燕王千岁所拥有的、只是皇子藩王的名号,也是沾着父皇的光而已,您说、我能不急么?”

    道衍盯着他没有回答。

    见他不做声,朱棣想了想又道:“我当然想做一个名垂史册的开国功臣,不想做个甩手逍遥王,可这却又很难,甚至、要难过父皇。父皇的江山是他老人家打出来的,只要打好根基,那些大臣就会服从他……而我呢?从一开始就是皇子、是皇帝的儿子,王位是父皇封的,那些屡建奇功的将军从心里能服气吗……更何况、他们大都是我的长辈。我如果想创出声威来,先要除去‘皇子’这一影响,要凭我自己的本事来建立功勋,那样依然是真的好难好难。”说到这里,朱棣拉住道衍的手,“大师,朱棣诚心向您请教,您就是我的老师,求您指点一下吧。”

    道衍抽去左手轻轻拍了拍朱棣那白皙的手背、道:“四爷,您能有此眼光和胸怀,也不诳老僧陪你从南京来到这北平了。”

    热切与信任充满了朱棣的双眸,道衍看着他笑了笑,“但凡事不是急就能办好的,要寻找机会。”说着、倒了杯茶送到朱棣手上,又重新在他面前坐下,“四爷,听老僧跟你说,这北方大军虽说由您、秦王、晋王三人共同节制,可这三年来,秦王、晋王又过问多少事了?他们二人不是不想掌兵权,是没有那本事和体力,而且沐侯爷这几年又一直和四爷您友厚,这已经形成习惯了,不然那失烈门怎么会只想加害您呢?虽然沐侯爷已去了云南,可形成的习惯已经对您很有利了。”

    虽然听了心中稍微平静了一些,但朱棣还是有些不安:“可我还是想念和沐皇兄在一起的日子。”

    沐英原是朱元璋的义子,所以朱棣叫他“皇兄”。

    “想念也没有用,”道衍眼神中居然有些“幸灾乐祸”、笑着道,“恐怕四爷今生很难再见到他了。”

    “啊?!”朱棣一惊,该不会是这和尚也给沐英相过什么面吧。

    还好、道衍接下来道:“沐侯爷是位难得的将军,守云南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万岁一定会让他永镇云南的,而四爷又在这北平,你说见他能容易吗?”

    朱棣听了方松了一口气,可还是有些失落地长叹一声,道衍拍了拍他的肩:“好了,还是继续说你吧,这北方节制之权终会归你一人之手,而建功之事却不要忙,要成王霸之业不是亲自去打几个胜仗就行的,就象你父皇,他打的胜仗也许没有你岳父徐丞相、傅友德、还有已故的常遇春将军多,可他却成了天子,那是因为他有驾驭这些人的雄才伟略啊。”

    “大师,听你之言,我不该急着带兵打仗,而这样怎么能在兵将中树立威信呢?”朱棣心中的不安还是没有彻底消失。

    道衍笑了笑道:“这就要看你自己是否能把握时机了。另外那些将军们,他们都是开国元勋,真的不服你也没办法,你也不必因此就心急,因为将来能聚积在四爷身边的不是他们,他们也不会为四爷你所用,甚至他们迟早都要回京,剩下的人才是你应该使用的。”

    “剩下的人?”

    “是啊,”道衍仍然笑着,“剩下的人就是四爷你自己提拔起来的人,我举个例子,就象于谅、周铎。”

    朱棣听了若有所思:“哦……大师的话真让朱棣受益非浅。”

    “四爷,成大事都要学会审时度势,重要的是戒急躁才行。”道衍语重心长地劝慰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