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论道-《诸天一页》


    第(2/3)页

    所谓:凡人虽无圣人斤两,成色上却能够与之无异。因此从心上功夫来说,就是要时时“良心发现”,做到存心养性,知行合一。”

    王阳明悠悠言道。

    叶知秋若有所思。

    “心上功夫和事上功夫是一体而统一,要在平日时时追随良知本体去行,光明磊落无愧于心,事了拂尘去,但求自然而然,多了点沾沾自喜或是后悔不满都不对。

    这样久而久之,我儒家之士就能够感受到浩然正气而毫无亏欠,于是“无入而不自得”。”

    “道友大才!”

    叶知秋没见过孟子,不知道孟子这位“吾善养浩然之气”的存在是怎么样的风度,但是他已经见过王阳明了,看到了满身浩然正气。

    这样的儒,已经到了大儒的境界,而不是腐儒,酸儒!

    儒之一字,正大光明。

    “我心学强调不离事,但是也不滞于事,通过内在道德直觉、下学而上达地触及良知本体,感受云开月明、镜无纤尘的精神境界,它立根道德,而又超越道德,既包括“仁者以天地为一体”的大吾之境,也包括“情顺万物而无情”的无滞之情,在我儒家注重道德的有之境基础上,吸收佛道无的境界!”

    王守仁越说越快,叶知秋也听的留神,怕稍微一疏忽就没听懂。

    “这有无之间,不是躲进小楼自我安慰,而是勇往直前,狂者胸怀,这一境界背后是大乐、是活泼泼、是廓然大公,良知过处如川水一般活泼泼,如当哭则哭,虽哭此心仍是乐,只要本于大公之心,喜怒哀乐未尝不可,如此才是静亦定,动亦定。”

    “有理!”

    叶知秋点头称赞。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这是他听到的东西。

    想要求“天理”,并不需要灭人欲,只因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心中,人应该“知行合一”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私欲与杂念,达到“致良知”。

    正如这位大儒所说:凡人虽无圣人斤两,成色上却能够与之无异。

    “道友心学,果真玄奥,我有一问,你看这,在王府自开自落,道友之心可能控制?莫非是道友的心让它开,它才开;道友的心让它落,它才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