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苏泽递给罗万化的,是自己为了国子监预科所写的教纲。 苏泽找到的路,也还是“义利之辩”。 看了开头,罗万化皱眉说道: “这不是《新乐府报》上的观点吗?” 罗万化记得这是《新乐府报》上刊登过的文章,辨析“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 《新乐府报》解这句话,是说君子是指‘劳心者’,也就是食肉者。与此相对,小人就是‘劳力者’,也就是平民和奴隶。 要对士人提出道德要求,让他们遵守,对于普通百姓则要拿出实际好处,引导他们活下去。 对百姓要利在义先,先要用利来引导他们走上正途,然后再对他们提出义的要求。 当时这篇文章还引起了京师的讨论,但是辨析过程还算是严谨精妙,也引起了不少读书人的赞同。 苏子霖也赞同这么解吗? 罗万化继续看下去。 在确定了这个前提后,苏泽开始解“中庸”。 苏泽提出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利和义这两件事上权衡后的结果。 文章中认为,“义”和“利”这两样东西,都是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 而“君子”和“小人”,又是处于变化中的。 完全的“君子”是不存在的,君子是读书人的理想状态,也就是阳明心学中的“圣贤”。 所以读书人中,也存在饱读圣贤书的败类,就算是历史很多做出功劳的读书人,他们在私德上也会有亏损的地方。 “小人”是普通黔首,但是也不代表普通百姓就没有忠义的时候,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数不胜数,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百姓数不胜数。 所以苏泽也指出,所谓“君子”和“小人”都是相对的,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一个“君子”也可能会有“小人”的过错,而一个“小人”也又会有让君子汗颜的“义”的时刻。 然后苏泽就继续论述,“君子”,也就是一件事物中道德的成分,“小人”就是一件事物中利益的成分。 在分析事情的时候,必须要两者结合。 不能只进行道德批判,却不考虑利益的问题。 也不能只从利益出发,不考虑道德的问题。 必须要从两个方面都进行论证,才能达到所谓的“中庸”之道。 道德和利益,就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候是相互对立,有时候又是相互补充的。 所以在遇到问题,首先要分析主要的问题所在,先解决主要的矛盾。 看完之后,罗万化就愣住了。 沈一贯接过了苏泽的文章,看完也愣住了。 “两位兄台,以为如何?” 罗万化突然说道: “子霖兄,你能想到解决《乐府新报》的想法,就用的这套方法吧?” 苏泽点头说道: “是啊。” 他解释说道: “《乐府新报》的问题,其实是读者追求更新奇有趣的文章,和官报只能刊行严肃报道的矛盾。” “主要矛盾在‘利’,也就是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 “次要矛盾在‘义’,官报必须要承担道德教化的职能。” “所以我想到的办法,就是在平衡‘义’的前提下,增加报纸上有趣的内容,通过将枯燥政令转化为更深入的报道,才解决一甫兄的难题。” 听完之后,罗万化稽首说道: “子霖兄所言,近乎道也!” 而沈一贯也立刻说道: “子霖兄,你这是要开宗立派啊!” 苏泽摇头说道: “什么开宗立派,你们过誉了,这不过是国子监预科的教学纲要罢了。” 但是沈一贯却说道: “子霖兄,这是圣贤之道,当然是开宗立派的事情!” 罗万化也连连点头说道: “由此之道,实学有根了!” —— 苏泽也没想到,自己拿出矛盾论,竟然得到了罗万化和沈一贯这么高的评价。 而等到他将这篇文章交给高拱的时候,高拱更是激动的胡子都吹了起来。 “子霖!实学由你而兴也!” 紧接着高拱召集弟子门生,又让苏泽讲了一下自己的“义利矛盾论”,接下来又拿出苏泽的之前请办国子监预科的奏疏,要求所有人极力推动这件事。 正月二十五日,高拱那边就传来喜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