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明白了这点后,苏泽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等国子监预科吧。” 苏泽又问道: “你可有大名?” 孙麻子摇头说道: “弟子小时候随父母逃荒到京师,父母死后就流落街头,没有大名。” 苏泽想了想说道: “要入国子监预科,还是要大名才行。” “你既然叫我一声恩师,我就给你起个名字。” 苏泽拿起报馆的纸,写下“文启”二字。 然后又写下“济之”。 苏泽说道: “文以启智,启蒙求知,文启为名,算是为师对你的鼓励。” “你出身养济院,又有经世济民之志,就以济之为表字如何?” 孙文启立刻接过两张纸,激动的说道: “多谢恩师赐名赐字!” —— 其实和孙文启交谈之前,苏泽早就有了开国子监预科的想法。 实学发展到今天,也需要一个大本营了。 苏泽原本的设想,是将国子监变成实学的大本营。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个计划失败了。 国子监疑似学历有点太高了,刚开蒙的读书人才刚刚好。 监生最少也要是秀才,这些都是已经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了。 如果要改变他们的想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苏泽在国子监讲学时候,听课的贡监生中,五人考上了举人。 除了一个张纯,忧虑吏科试让自己举人身份贬值,主动报名去澎湖担任提学。 剩下的四人都在准备贡试。 就是其他没能考上的,也都在准备下一次的乡试。 这些人,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实学中,他们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苏泽想到了这个国子监蒙学的想法。 国子监蒙学,就是实学的新式学堂。 苏泽准备从头开始,以新式学堂的课程来教授这些人。 等到他们完成学业的时候,苏泽差不多可以进行科举改革了。 所以苏泽也没有骗孙文启,一旦开始科举改革,那第一批的国子监预科生,必然会在新科举中占据优势。 而且就算是考不上科举,如今的大明,也对新学的人才有了需求。 就比如营造学社,现在朝廷的非常缺乏工程审计的人才,但是符合条件的工部和内廷太监,都已经培训得差不多了。 对此朝廷甚至对负责营造学社的钦天监官员周相都有意见,认为他是对学员要求太严,不让他们毕业才导致人才紧缺。 但是周相直接公布了那些不合格学员的考卷,很多人十条题目的卷子,连三条题目都算不对,又怎么能让他们负责营造事务? 周相让朝廷上下闭了嘴,但是人才紧缺的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 不仅仅是官府,民间对于这类人才也很缺乏。 大同范氏开出一个月十银元的价格,招聘会用龙门账法记账的账房,但是依然每个月都在招人。 官办工厂需要提高匠人的待遇,才能留住他们不跳槽民间的工厂。 而自从苏泽陆续创办了碱厂和染坊后,京师之中,也出现研究“变化之学”的人。 这些人研究各种材料的变化,有些人甚至就是炼丹方士,试图找到下一个染料配方,然后一夜暴富。 这些人的研究,在苏泽看来都是有些神秘学的味道,甚至还有拿着古代丹方去找的。 但是最早期的化学本身也和炼金术差不多,他们这番折腾下来,还真搞出了一点成果。 这个成果是太子麾下的一座酱油工坊发现的。 盐酸酱油制备盐酸,需要先矾油和盐混合。 矾油就是硫酸,但是在制造火药的时候也需要用到矾油,酱油工坊经常因为矾油供应短缺和减产乃至于停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