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犹豫了一会儿,邹光明开口道:“我刚刚……让鲁院办公室的刘秘书找了一份两年的文件,关于「促进鲁院对外交流,提升文化影响力」的…… 其中确实有提到组织优秀的中青年作家在合适的情况下外出考察的内容。今年第七届「高研班」刚好有不少青年作家,张越然、周佳宁、蒋峰他们都在。 所以……” 邹光明说了半天,发现大家没有人在意,不禁有些心虚,没有继续说下去。 铁宁最先反应过来,对他道:“邹院长,你先坐——刚刚存保院长讲了一番话,对大家都很有启发,一时都还在思索当中。 你的办法也很好。等一下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我想要一定能让这次活动不仅‘名正言顺’,而是对中日交流,以及中国文学,都产生正面、积极的意义。” 邹光明虽然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闻言也只能先坐回座位去。 这时候韦齐宁也开口了,不管出于哪方面的考虑,现在的他都不想正面拮抗了,于是道:“其实我并不是真想反对张潮他们去日本访问,我也是想让这个活动开展得更稳妥……” 铁宁微笑地安抚道:“我理解,毕竟责任重大,不容有失。您的意见也很重要,办好这次活动,需要各种各样的意见!” 接着铁宁从身前的文件夹抽出一沓泛黄文件,道:“今天开会以前,我特地去翻了一下档案,发现有一份1985年作协外事处的批文,批准三个知青作家去北海道采风。 我把它带来了,大家可以传阅一下。” 说罢,把其中一张纸递给了身边的刘恒。刘恒看完以后露出惊讶、感慨、缅怀的复杂神色,然后又把纸往下递给了高洪波。就这样,这张在会议室的十几双手里传阅了一遍,又回到了铁宁的手里。 这张批文的其他内容无甚特殊,最特别的是审批意见栏里,有人用钢笔写了一句话——“莫带官样文章,多捎民间烟火”——如今这行小字都快被公章油墨洇没了。 这句话下面是遒劲的“丁玲”二字落款。 铁宁仔细看了一遍众人的表情,然后道:“咱们作协不是围着张潮转,而是给树苗浇水、施肥——可能它不需要我们也能长成参天大树,那是它自己的本事,但不做就是我们的失职。 至于说这次代表团用什么名义、走什么程序,其实都不难解决。难解决的是我们脑子里的疙瘩!” 这时候高洪波道:“80年代中日恢复文学交流后的首批访日名单,上面有史铁生、王安忆、余华……当年日本《朝日新闻》说他们是‘中国文学侦察兵’。 二十多年过去,我们要送出去的是不是‘侦察兵’而是‘文学野战军’咯!” 会议室的气氛因为这句话,终于又轻松起来。 统一了思想、理顺了思路以后,剩下的事情就容易办了…… “哦,10月份?”张潮问道。 邹光明道:“对,10月份,这已经是最快速度了。各方面的手续都要走一个月,还是特事特办——这次铁宁主席可是动用了不少资源帮你们保驾护航。 你可别不知足啊!” 张潮咧嘴一笑,道:“好!那下一步就是确认名单了吧?”其实他本来就对9月份成行不抱希望——但还是那句话,“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这不,不就争取到10月份了? 邹光明道:“其他人我觉得问题不大。就是……就是韩涵和小四,恐怕不容易答应。” 张潮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 邹光明瞪大了眼睛:“你?你不出面还好吧?算了算了,少他们两个人也没关系。尤其韩涵……” 张潮乐了:“怎么能少了他?那不是没了很多乐趣?好了,我说包在我身上,你就放心吧!” 邹光明这才满腹疑惑地离开了——代表团要开始组建了,后面还有一堆事等着他呢。 送走邹光明,张潮的目光又回到了眼前的电脑屏幕上,只见上面一行标题煞是醒目—— 《作协或派「文学遣日使」访日,为中国文学带回宝贵经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