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马伯慵好奇地问道:“是哪一部美剧?” 张潮道:“讲一群科学家宅男日常互相吐槽、追剧、把妹等各种糗事的剧集,还没有播出。你要是签证没问题,应该能赶上他们试播集的制作和播出。 能不能拿到福克斯广播的合同,就看试播集的效果了。” 马伯慵惊道:“是新剧集?这种宅男剧会有人看吗?” 张潮点头道:“当然会有人看,而且我认为它会是往后十年最赚钱的剧集,不会输给《老友记》。世界青年宅男化已经是个趋势。 ‘宅经济’会是以后文化产品最重要的属性——其实你和我都有宅男属性嘛。” 马伯慵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又问道:“你看过剧本了?” 张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去年他们其实已经制作了一集试播集,内部试映以后效果很不好,原来的买家CBS电视台犹豫了。 我之前就让黄杰夫专门留意了这家制作公司,听说这件事以后,就说服福克斯公司把项目接手过来重新创作。哦,我出了一部分钱和一些小点子。” 马伯慵奇道:“你这么有信心?福克斯不是还没有买吗?” 张潮自信地笑道:“这方面我什么时候看走眼过?福克斯不买的话,我刚好扩大自己在项目里的投资比例,再卖回给CBS。” 听到张潮这么说,马伯慵便没有什么疑问了。历史证明,这方面就该无脑听张潮的。 张潮说的,自然是此后长火了12年的美剧《生活大爆炸》,只不过现在它还只是编剧查克·洛尔和比尔·布拉迪手上的几十页稿纸。 去年的试播集,除了极少数电视台高层以外,没有什么人看过。 就连剧集名字,都还在《莱尼,佩妮和肯尼》《科学家也性感》《大爆炸》之间摇摆不定。 张潮对这个剧集最大的帮助,就是在查克·洛尔犹豫要不要放弃的时候,联合福克斯强势一波注资,并且“说服”对方务必留下约翰尼·盖尔克奇(饰演莱纳德)和谢尔顿·库珀(饰演谢尔顿)。 至于创作方面,张潮没有进行什么干预,毕竟创作这玩意儿,初始阶段一点点想法的变化,呈现出来的最终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让马伯慵去学习,当然是因为《生活大爆炸》就是一部完全建立在“人设”上的剧集,是以“性格推动剧情”的最佳示范,恰恰可以和他“性格服务于剧情”形成思维上的互补。 张潮以后虽然基本不会参与“潮汐文化”的运作了,但是他还会是“潮汐文化”实际控制人和最大的形象代言人,趁着交接工作这一阵,好好提升一下团队底蕴是关键。 马伯慵就是张潮觉得最合适“内容主管”这个核心职务的人选。一方面是亲王自身的创作能力摆在这,万一缺货了能自己顶上;另一方面也是亲王比较稳定的性格,可以让他持之以恒干下去。 毕竟原时空中,他哪怕都出了十几本书了,可还是在施耐德电气老老实实当“司礼监秉笔太监”(专门负责写演讲稿)到2015年。 双学涛这方面就弱一点,张潮甚至觉得他再出几本书,可能就会离开去当全职作家。 商定了这件事后,张潮才和马伯慵作别,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 在去美国之前,张潮在燕京要处理的事情还真不少,既有之前积攒的“存货”,也有风闻他回京之后找上门来不好推脱的新约。 比如今天下午,张潮就要去单向街。 单向街不是一条街,而是一个书店名字。 单向街书店藏在圆明园深处——从东门进,右转,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从停车场左边走进去,经过一条碎石路,就能看到一段竹篱笆。 竹篱笆上有一个简洁到简陋的指向标——“单向街图书馆”。 沿着竹篱笆和密植的行道树再走一会儿,就能看到一块绿底白字的标牌挂在篱笆门上。推开门,里面是一片碎石铺地的小广场,放满了帆布的渔夫椅和简易的靠背椅 椅子簇拥中,是一个小空地,只有两张靠背椅安坐其中,现在还是空着的。 至于图书馆,则坐落在小广场的另一头,是一排用青砖砌成的平房,灰扑扑的,一看就有些年头了。如今已经被修葺一新,换装了大块的玻璃门窗,古朴中不乏现代的审美元素。 正门顶着一块白色的金属板,上面是方方正正的“单向街·书”几个大字。 推开玻璃大门,里面是一片素色的空间——白色的书架贴墙而立,向两边延伸到这排平房的尽头,另一侧贴墙的是一排同样延伸出去的白色条桌。 房子并不宽敞,被书架和条桌切掉两侧后,中间的过道只够两人并肩,或者三人侧身。 在书店收银台后面的小隔间里,徐知远有些紧张地在脑海中“预习”今天的采访。 这里的文化沙龙,已经来过了贾樟柯、梁晓声、西川……可面对今天的这位采访对象,徐知远却始终隐隐有种不安感。 虽然这个人是自己的燕大学弟,自己也是通过这层关系请到了他,但他在面对采访时的强势却是有目共睹的,几乎没有一次采访,不是被他牵着鼻子走。 所有试图用话术或者技巧控制他发言方向的采访者,最后都会反过来变成他陈述观点的工具人。 徐知远甚至不敢提前放出自己将要在书店采访他的消息,就是害怕他的书迷把这里变成了追星会现场。 对这个学弟,徐知远的态度也很复杂。 一方面,他拥有徐知远认同的所有精英知识分子的素质,也有着魔术师一样的文学技巧,写出的书堪称上下两代中国作家的翘楚。 另一方面,他也有着徐知远深感遗憾、惋惜的世俗与精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徐知远认为没有价值的商业活动、流行写作和舆论骂战上。 徐知远最后又想起了自己崇拜的作家李敖经常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顿时内心又充满了勇气。 何况他还有一个帮手。 在单向街书店里,一个20多岁的清瘦女子,正站在书架前漫无目的用目光逡巡书脊上的文字,却没有抽出任何一本来来阅读。 这里没有教辅,也没有心灵鸡汤,而是一大堆由书店那个理想主义者的老板挑选出来的“经典”。 其他书店里很难找到的冷门文学、哲学和历史图书,在这里的书架上却比比皆是。所以即使偏僻,每到周末,书店也会来不少从燕京各个角落奔赴而来的“文艺青年”们。 上个月,她刚刚在单向街书店外的小广场上,进行了一场文化沙龙,主题是“我的写作”。 第(1/3)页